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高武大明:穿成朝廷鹰犬 第二百七十章 先秦练气士(4.3k)

是,这一切又都太巧了……

怀着种种纷乱想法,曹谨行看向那张羊皮卷,仔细浏览,发现是篇内功心法,名曰:《万川秋水。

“这是什么?”

秦璇玑缓过神来,凑上前细看。

“一篇先秦时期的练气法门。”

曹谨行迅速浏览了一遍,说道:“看这内容,该是出自诸子百家中的道家。安期生传给李少君的‘大道’应该就是这篇功法了……”

秦璇玑一愣,脱口而出道:“先秦练气士?”

“正是。”

曹谨行笑道:“不过也不用神化他们,上古法门和如今的修炼体系各有优劣。秦朝以前注重‘心’的修炼,并没有具体划分内功境界,比如儒家就有‘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’,此‘定’、‘静’、‘安’、‘虑’,便是儒家修炼的四重心境,心境一到,如有神助,纳气入体,旦夕间可以移山填海,但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迈上那个门槛;如今更注重‘气’的积累,稳扎稳打,不通儒学,不懂道经,一样可以修到极高境界。”

秦朝以前的修炼,根本没有八气的说法,只有“元气”。

所谓“天地成于元气,万物成于天地。”即是如此。

八气都是元气,但元气不等于八气。

相当于一踏入修炼就是八气同修,这种难度能“悟道”的人自然凤毛麟角。

所以,后来各家为了传承,武功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简,以便于流传。

不过,百家争鸣的时代,练武也不重要,学说理念最重要,也就是“心”。

元气,即原气,意为最初之气,一开始八气兼顾,反而没有突出的属性。

修炼是唯心的运动,诸子百家根据自己的理念练气,气便随之而变。

孟子有一颗浩然心,所以养出了正大豪迈的浩然之气!

墨子有一颗兼爱的心,所以养出了诸子中防御无双的非攻之气!

列子心向自由,悟性绝顶,凭《逍遥游得以“御风而行”,天下轻功无有出其右者!

……

而曹谨行手中这篇心法,就是先秦道家的练气法门,还有御气、御水之术。

曹谨行特意了解过,